自用抗癌药危机处处
问:到肿瘤中心用药要舟车劳顿,自己买药回家使用更方便,不是吗?
答:打个譬喻,大家在日本吃过河豚刺身,回国之后,自己在坊间购买一条河豚来料理,味道远逊之余,还落得中毒收场。原因是河豚虽然甘香味美,但本有剧毒,材料本身极难处理。同样道理,很多患者和家属在自行购买或使用标靶和免疫治疗药物前(以下统称抗癌药),都不知道抗癌药「生物制剂」的药物性质有多难处理,对过程中稍有不慎,药效受影响之余,严重的可能会致命。
问:究竟什么是「生物制剂」药物?
答:标靶药物和免疫治疗的药物多为生物制剂,生物制剂的原料和生产技术,远比传统的化学药物复杂。生物制剂是运用生物技术,如DNA重组技术,从微生物、植物或动物组织,来生产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。
生物制剂成分极复杂,在生产、运输、储存和使用上都有严格要求,才能确保成分的稳定性,发挥应有功效;否则效果打折扣之余,还可能会有严重风险。
问:网上购物平台或药房都可以购买抗癌药,商家说药效一样,但价格较平,那些药可信吗?
答:坊间有很多复制药,价格便宜,但生物制剂的抗癌药却难以复制。以药物效果和安全性的层面考虑,购买来历不明的抗癌药会有严重风险,如免疫原性的问题已令多人致命。
一般化学药物的分子小,其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技术已相当成熟;反观生物制剂分子大,比传统化学药物大100至1000倍,且结构复杂,其立体结构易受外在环境影响而不同,相当不稳定,因此只要一个微小的变异,可能改变药物的结构,继而影响疗效;生物制剂的制药技术和程序严谨而复杂,所以不容易被完全复制。
例如那些没有参考原研药的生物药物,会以自己一套的办法去仿制原研药并进行试验,最终诞生的制剂,被称作单独药品,这种药品价钱是原研药的一半,但其成效及安全性存有很大争议。
泰国就曾发生单独促血红素生成素(EPO)引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(PRCA)事件,患者用药后,身体产生抗EPO抗体,加剧贫血问题,有人甚至因此而死亡。单在2008年,单独EPO所诱发的PRCA达1/ 2000(每2000人中就有1人并发此症),而原研药过去的PRCA纪录低于1/10万,差距非常大。
问:那患者只要确保购买的是药厂出产的正规药物,便行了吧?
答:那不尽然,还有储存和运送的问题。
因为药物生产后,整个运输和储存的过程,都要维持在摄氏二至八度。合乎国际规格的肿瘤中心,药物储存柜有特殊警号装置,倘若温度过低或过高,都会发出警号。
如患者必要将抗癌药带走使用,专业的肿瘤中心会给患者准备特别的冰袋运送药物。肿瘤中心会事先将冰袋储存在摄氏零下10度以下的冰柜内,使用前会取出冰袋在室温放置30分钟才使用。这种冰袋经药厂测试过,在六至八小时内,能保持摄氏二至八度,并不是在坊间能购买的普通冰箱。
除温度外,储存药物也要将光线考虑其中。有些药物不能曝光,因光线会分解抗癌药某些成分,使药物结构出现变化。
问:当我妥善把抗癌药运到外地,使用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呢?
答:在注射时,有很多患者和家属不会留意的细节,要非常谨慎。拣选盛载药物的塑料带和滴注用的喉管,必须由具专业资格的肿瘤科护士来做。肿瘤科护士是另一门专业,不能随便。
如有些抗癌药不能接触聚氯乙烯(简称PVC)的塑料带,因为这些药会把塑料带或喉管的塑化剂抽取到药物中,溶进药物内的塑化剂会被打进病人身体,影响病人的生殖能力。此外,被抽出塑化剂的PVC会变硬变脆,有机会出现裂缝和渗漏;尤其是接驳位多的喉管,变脆后渗漏有毒性的抗癌药,后果可大可小。
由于生物制剂的抗癌药属大份子蛋白质药物,喉管要接驳滤嘴,过滤太大的分子,但同时不能过滤蛋白质,要用低蛋白吸附的过滤器;不同药物所使用的过滤器滤芯大小也各异。
大部份抗癌药都要稀释后才可使用,但稀释后的药物可摆放的时间,因应不同药物而有所不同。
问:在外地使用抗癌药,出现副作用时怎么办呢?
答:标靶药物和免疫治疗的生物制剂是最新药物,如国家政府未批准使用时,该国的医护团队一般未有充足经验,处理这些新药物引发的副作用反应。因此建议患者如非必要,应在专业的肿瘤中心用药。
若抗癌药物是「硬件」,专业肿瘤科团